今天到上海商务書局找一本書之餘, 我乘機帶著家小到蘇丹街後巷尋味 客家面、釀豆腐去了。蘇丹街後巷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 那是一個 螞蟻、老鼠、壁虎、蟑蝍 到處爬行的地方, 不過都是在晚上. 白天的蘇丹街後巷可是乾淨得很, 只不過光線暗了點 、人流少了點、臭水溝的味道重了點、偶而會有一兩隻沒有了生命的小老鼠躺在地上、路人偶而需要抬腳跳躍式的跨過地上一灘灘的水漬 的地方. 後巷里的平靜 與 與之平行的兩條主要大路 (茨厰街與蘇丹街) 的車水馬龍似的繁華景象相比較, 實在是 天壤之別 . 你恰恰可以這般理解, 蘇丹街和茨厰街是游客 "到此一游" 的景點, 而 後巷則是 老吉隆坡人其中一個的飲食記憶的所在 .
後巷里属於老吉隆坡人的飲食記憶可不少呢?! 在巷弄深處經營午晚市的阿世飯店、巷弄橫巷(面對商务書局)的德記叉燒飽檔、巷子深處的板面、巷子口的另一頭(面對我來也肉乾行)的咸煎餅和蛋散 和 巷弄中段的這一檔 客家面和釀豆腐, 都是我愛吃的口味. 。碍於用餐場地的不通風和昏暗, 吾家小姐對於我愛溜入後巷一事薄有微言. " 抜巴就是喜歡到這種地方吃東西的." 有一次, 我不理她的臉黑黑, 硬是要她陪我到 古早味十足的麻北小地方的路邊攤吃早餐. 不遠的路邊, 就是一條臭水溝. 人來人往、路人在桌與桌之間側身而過、又濕又熱的用餐環境, 足以讓小姐額汗連連、叫苦連天. 但久而久之, 她也就習以為常, 常跟著我進出 沒冷氣 不舒服 郤很有味道的用餐場所 .
這讓我聯想到我的小時候.
由於我很能吃, 長得圓圓胖胖的, 每逢例假日 或 過年過節 或 初一十五的前幾天, 我必定得到半山芭的檔口幫忙擺檔. 五點半起床, 六點天未亮就得抬著一箱箱的水果. 推著兩輪推車, 把水果四箱一幢的從500公尺遠的地方推至檔口, 然後開箱擺貨. 當時的半山芭市場,好不熱閙. 檔口對面的是燒肉檔, 背對背的是賣衣檔 和 賣魚檔. 說到這檔賣魚檔, .... 他替顧客劏魚刮鱗片, 把魚腸魚臟丟成一堆, 常引來大群的蒼蠅, 爬滿滿一堆. #而我就時常在這種環境下吃早餐 .
我童年的用餐的環境夠惡劣了嗎? 其實未必. 我 #父輩 的用餐環境也不會比我好得了多少! 但我父親那一代, 他們對生活的追求說不上是享受, 而是追求 受教權 . 當時的馬來亞社會里, 華人教育程度徧低, 對於 追求接受更高的教育=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的這種想法 的接受度頗高. 於是 家里有多少個孩子能讀到初中/高中, 往往是家里的驕傲‧ #祖輩 更甚. 18世紀到19世紀是中國先輩們大量南渡南洋的時期. 當時 麻坡 峇株 怡保 太平 甚至吉隆坡半山芭以南, 都可以說是不毛之地. 到處是森林. 一餐溫飽茶飯, 就是當代人的 #最高水準 的生活要求 .
如果說, 我的童年是在 #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 那我父輩的童年是在 #追求更好的教育環境. 而我祖父輩的童年生活追求, 郤可能是最基本的 #喫得飽穿得暖 而己. 從咱們祖輩南來謀生的歷史渊源來說, 這樣的說法, 大概也能說明當代的部份實況 , 一點也不為過 .
那, 我們的下一代呢? 他們(現在)的童年, 到底是在追求些甚麼呢?
對於這一點, 我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也是為甚麼 我常牵大拖小, 四處到國內kampung(s) 尋幽探谷的當下, 希望能找得到 流傳在我們血液里 一脈相承的契機.
注: 蘇丹街後巷, 人稱老鼠巷.
==========
讀老鄧游記,寫寫你的遊記。
寻找大马华人的存在记忆
[老鄧游記]
==========
** 我是老鄧。生活的每一天,原本就是一種恩典。
** I am Laodeng, this is my daily notes to fulfill my life by God 's grace.
老鄧游記 💓
寫的不是美食,寫的是旅游的心情(境)。
老鄧游記 開站以來的瀏覽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