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歷史的 文丁 客家村 被迫遷遺蹟。
(摄影:老邓 . 文字:文丁客家村面子書)
(摄影:老邓 . 文字:文丁客家村面子書)
說明:
前陣子, 在網絡上流傳一則怨情. 在森美蘭州 #文丁 里,有一條居住了超過200年歷史的 #客家村 ,被迫搬遷的事件(在網絡上被炒得熱哄哄)。由於 我們所收到的消息都是属於 “一面倒“的。從 報紙、政府、發展商的說法是 這一面,從 當地居民的陳情來了解, 又是另一面。作為 “觀眾“(FB爽爽按下like的旁觀者)如我而言,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會選擇相信其中一方的說法,并且一直毫無理據的 "堅持" 這一方的說法。可是, 因著這種堅持, 也因著我們不能全面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可能而造成對事件產生更大的誤解, 甚至 . . .
在通往 文丁 路上的 一個小鎮 , 叫 峇玲瓏 .
所以,我帶女兒到現場“寫生“。實質到事件現場,了解一下文丁的地理環境 / 看看當地人的生活 / 菜市場在那里 / 茶室里都是賣些甚麼 / 長者的活動場所在那里 等等 属於 實質生活面的細節問題, 企圖以當地人的角度 / 當地人的眼界來了解同一個議題的 感 受 與 心 情 .
於是, 我們利用在文丁吃午餐(不繁忙時段)的時間, 和檔口老板聊聊天. 和隔桌的auntie uncle 講講話. 千萬不要吝於啟齿, #因為在地人并不是我們在動物園里觀看的籠中物 他們是我們了解一個地方的窗口. 在了解了一定的背景和方向之後, 我們就直奔 客家村 .
踏入客家村, 進入眼簾的盡是一片的滿目XX. 其實除了我所拍的空置村屋的照片之外,其他的村屋都還大多有人住。入住率/空置率 大約是40/60。也許大多居民都還在等 發展商的 賠償金, 是故 村里還是維持著非常原始的面貎(如圖1/5~5/5) . 我不確定發展商 對每戶的 賠償金是多少?不過有一部份的客家村己被鏟平,發展商已在當地加建商業店屋, 大興土木。當地居民自動發起 自治自救委員會。希望大家能關注這件事件的發展。
在文丁里,居住了超過200年歷史的客家村,被迫搬遷 事件 ,早前在 網絡上被炒得熱哄哄。我們所收到的消息都是“一面倒“的
我不確定發展商 對每戶的 賠償金是多少?不過有一部份的客家村己被鏟平,發展商在 當地加建四層樓的商業店屋。
報紙、政府、發展商的說法是 這一面,當地居民的陳情又是另一面。作為 “觀眾“(FB爽爽按下like的旁觀者)而言,多數的 時候,我們都會選擇相信其中一方的說法,并且一直堅持這 一方的說法。因為我們的不了解,也因著我們的不了解,而 造成對事件產生了更大的誤解。....
所以,我帶女兒到現場“寫生“。實質到事件現場,了解一 下文丁的地理環境 看看當地人的生活 菜市場在那里 茶室里都是賣些甚麼 長者的活動場所在那里 ....
所以,我帶女兒到現場“寫生“。實質到事件現場,了解一
其實除了我所拍的空置村屋的照片之外,其他的村屋都還大
古績之一.
文丁四面環山,南下15公里是芙蓉,北上17公里是雪州
當地居民自動發起 自治自救委員會。希望大家能關注這件事件的發展。
(下文摘自文丁面子書)
文丁客家村可能成立于1860年,一个比马来西亚成立还要早, 至今居住超过5代,150年的客家村
文丁四面環山,南下15公里是芙蓉,北上17公里是雪州;從開墾到發展至今,文丁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附近南北兩區的高速發展而被帶動起來。尤其是在1977年南北大道通車之前的數十年,文丁是芙蓉來往吉隆坡的必經之路,每天來往繁忙的交通,是帶動文丁發展的主因。
今天的文丁,已經蛻變成為一座重要市鎮,從最初的數間木板店,發展成為商業區林立,住宅區不斷擴大的小城市,再加上附近地區發展飽和,屋價逐漸升值,文丁在未來前景將被看俏。
早年的文丁是在今天的文丁達蘭(Mantin Dalam),而不是目前的文丁大街,今天的文丁大街,其實當年稱為“沙都”(Setul)。“沙都”名稱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不過,其中最廣泛被認同的,是當時文丁的錫礦業發展蓬勃,採錫米活動到處都有,採錫後留下大量礦沙,使到文丁到處都是礦沙,久而久之就被稱為“沙都”。芙蓉通往文丁的鄧普勒路(現稱敦依斯邁醫生路),早年叫作“沙都口”,其實與文丁當年稱為“沙都”有很大關係,即是“沙都的路口”。至到今天,還有一些年邁芙蓉人和文丁人,把文丁稱為“沙都”,把鄧普勒路叫作“沙都口”,這個情況就如一些老蘆骨人把蘆骨稱為“阿浪”一樣。
沙都這個名稱到底沿用了多久,目前已經無從考究,不過,譚公廟有一件古物,刻上芙蓉沙都致安堂捐贈的字眼,年號是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距今110年,意味著“沙都”至少沿用了110年。沙都這個名稱已經越來越少人知道,也沒有人再用,只是一些官方的舊地址依然可以看到Setul的字眼。當年的文丁能夠逐漸發展起來,從人煙稀少變成人口稠密區,最後成為一個市鎮,主要是靠錫米起家。
早年的文丁只有區區幾間木板店,當錫米挖盡後,文丁人開始從事橡膠業及養豬業。當年的文丁大街只有幾間板店(警察局對面),至今已有超過百年歷史,後期一些店屋則以泥磚建成,也有90多年歷史了。在我國獨立之前,許多人稱文丁為“沙都”(Setul),獨立之後,所有的地址才劃一統稱為文丁(Mantin)。在挖錫米時代,文丁來了許多華人,於是出現了客家村、廣府村、福建區等,各籍貫族群都設立自己的居住範圍,不過,隨著時代變遷,以籍貫作為居住地區的區分已經非常模糊,目前只剩下廣為人知的客家村。
獨立後及緊急狀態時期,文丁華人居住的地區被劃分為紅區(客家村)、青區(廣府村)、藍區(福建區)及黃區(文丁新村),以顏色區分地區的特色,相信是文丁僅有的。
獨立後及緊急狀態時期,文丁華人居住的地區被劃分為紅區(客家村)、青區(廣府村)、藍區(福建區)及黃區(文丁新村),以顏色區分地區的特色,相信是文丁僅有的。
今天的文丁與50年代的文丁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也有華人住在“山坡大樹頭”,可是,大樹頭已經變成店鋪,許多回憶都隨著發展而消逝了。 — in 老鄧游記-
當年的文丁能夠逐漸發展起來,從
文丁當地許多人的共同記憶.
古績之三.
在文丁山坡上的 114年歷史的天主教堂 .
在文丁山坡上的 114年歷史的天主教堂 .
古績之四.
獨立後及緊急狀態時期,文丁華人居住的地區被劃分為紅區古績之五.
森州 文丁客家村
《幸福家庭》
芙蓉通往文丁的鄧普勒路(現稱敦依斯邁醫生路),早年叫
(最右邊) 這是甚麼年代的建築?
森州呅叮客家村
柴火炒粿條 就醬炒了60年。
bonus point ;
文丁 kampung 榴槤 極負盛名. 但是, 現今的 #榴槤 市場已被 "名種榴槤" 把持甚久. 猫, 蝦, 玉, 羅...還有些榴槤檔 , 為了hard sell不好吃的淡味榴槤, 包裝手法成 " 從輕口味吃到重口味 " , 還大有人掏腰包買單. #呵呵 . 我個人喜歡 #重口味 和 #重重口味 和 #重重重口味 的#kampung榴槤 . 遇見這位自己上山收榴槤自家motor賣的uncle, 我這次的文丁之旅 成功轉型成 #榴槤大食會, 一袋兩袋親戚朋友, 大大的讓我們 吃 飽 喝 足 .
去吃 kampung 榴槤嘛, 缺點 就是 沒有甚麼品質保證.
但也還有一點點經驗可以分享, 1 在榴槤季節里, 至少十天沒有下兩之後, 就是買榴槤的好時間. 2 拿起來搖搖. 3嗅嗅榴槤尾. 只要這三點都有注意到, 應該會買到不錯的味道.
在文丁的鎮上買到當地居民自行上山撿回來的榴槤.
這里的榴槤便宜到爆。
都是些“米樹“種的榴槤。味道千奇百怪,不像名種榴槤醬 有固定的味道。就是因為沒有固定的味道,這才是吸引我的 地方。有時吃到苦味,有時吃到甘味,有奶油包,有時算盤 子,最重要的是,才RM3一公斤。
拿回家, 一開. 這就是一粒只有兩包的 奶 油 包 森美蘭州文丁(舊稱沙都)土產的 kampung 榴槤. 你看看那果肉的黏稠度. 可想而知, 吃進口里的感覺 .
文丁 kampung 榴槤 極負盛名. 但是, 現今的 #榴槤 市場已被 "名種榴槤" 把持甚久. 猫, 蝦, 玉, 羅...還有些榴槤檔 , 為了hard sell不好吃的淡味榴槤, 包裝手法成 " 從輕口味吃到重口味 " , 還大有人掏腰包買單. #呵呵 . 我個人喜歡 #重口味 和 #重重口味 和 #重重重口味 的#kampung榴槤 . 遇見這位自己上山收榴槤自家motor賣的uncle, 我這次的文丁之旅 成功轉型成 #榴槤大食會, 一袋兩袋親戚朋友, 大大的讓我們 吃 飽 喝 足 .
去吃 kampung 榴槤嘛, 缺點 就是 沒有甚麼品質保證.
但也還有一點點經驗可以分享, 1 在榴槤季節里, 至少十天沒有下兩之後, 就是買榴槤的好時間. 2 拿起來搖搖. 3嗅嗅榴槤尾. 只要這三點都有注意到, 應該會買到不錯的味道.
在文丁的鎮上買到當地居民自行上山撿回來的榴槤.
這里的榴槤便宜到爆。
都是些“米樹“種的榴槤。味道千奇百怪,不像名種榴槤醬
拿回家, 一開. 這就是一粒只有兩包的 奶 油 包 森美蘭州文丁(舊稱沙都)土產的 kampung 榴槤. 你看看那果肉的黏稠度. 可想而知, 吃進口里的感覺 .
#旅游業要做得起只有兩個重點
#有參觀價值的景點和有特色的道地美食
#來買榴槤算不錯 #當地特色美食不明顯 #要靠自己的天線
#因為接LEKAS大道所以小路的沙石車大車快車超多要小心
~結~
#有參觀價值的景點和有特色的道地美食
#來買榴槤算不錯 #當地特色美食不明顯 #要靠自己的天線
#因為接LEKAS大道所以小路的沙石車大車快車超多要小心
呅叮客家村大街上,有間繨紉用品店。里面 應有尽有 。
~結~
以上這些都是我生活的小事記,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太過嚴謹看待。
下一篇
下一篇
森美蘭 文丁 文丁巴剎小食中心
老鄧游記 開站以來的瀏覽人數
老鄧游記 開站以來的瀏覽人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