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9 June 2016

柔佛 振林山 炭厰一行眼界大開



        老同學家里從事炭生產的行業, 從父輩傳至今, 己有幾十年的歷史. 這一趟老鄧夫妻倆到振林山, 多謝老同學的領路. 我們才能如此細緻和貼近的觀察 炭窑 和 炭厰師傅們的生活與辛勞 .

先聽聽娘娘說說振林山吧.

娘娘記敍:

@振林山。gelang patah。

        听说从前的从前有位公主的手镯在这里断掉了,所以马来地名才叫做gelang patah,中文地名是取自在此处开垦的两位华人先辈,一人的名字中有‘振’字,另一人的名字则有‘林’字,故称之为振林山。振林山道地人说振林山其实比新山老城区更早就有人烟,这里还有咸丰年就存在的庙宇。

        據 老朋友說,全柔剩一位會做磚窑的師博,還是位馬來人。




南柔佛的炭窑與十八丁(北部)的不太一樣 。

        娘娘記敍:

             振林山的木炭只供内需,不外销。主要是供给烧腊铺、沙爹小贩、炒果条的、烧烤专卖店等等。十八丁的木炭则以外销到日本为主。

炭厰里的材 



堆疊成材




依河而建的炭厰與運材的船。






搬運工 辛勞



       娘娘記敍:

        " 如今负责制炭的师傅是马来人,炭厂主人则是华人。


        从木材运进来到完成制炭共需时3个月。制炭师傅必须凭借灵敏的鼻子来嗅出炭窑里的木材已经去到什么程度,进而决定排气孔外的灰色砖头是否可以往前推进一寸,一直到灰色砖头完全封住排气孔为止,这样的判断不能有丝毫的错误。排气孔封住以后,还要再等上几天,炭化才能完成,多一天不行,少一天也不行,仰赖的全是制炭师傅多年的经验。这个过程让我想起《鸡鸭鸣家》里的那位孵鸭蛋的师傅,凭的就是功夫,功夫到家,鸭蛋才能孵出小鸭子,不过现在孵蛋不需要师傅了,靠机器就行了...


記得 封窑 和 開窑 的日期.



燒炭




窑內的溫度可達數千度的高溫.



炭窑的排氣孔


          说回製炭,製炭时,窑内不能有任何的空气进入,以免发生火患把木材烧成灰烬,而窑外则必须日以继夜烧柴,用高温去烟熏窑内的木材,此时窑内的温度将上达到整千度。窑外的柴火不能断,一断的话整个炭化过程将宣告失败。


柴頭, 甚麼叫柴頭?


    这里的木材进窑时是水平放置堆叠上去,而十八丁的则是竖立垂直摆放,烧窑时,窑内热气上升,因此摆放在最下层的木材因受热不足,到最后下层的木柴是无法完成碳化的,必须舍弃,此乃必要之恶,十八丁的则是放弃木材底下的那端。未完成炭化的垫底柴称之为柴头。"


在這座炭厰的不遠處為 兩座 幾十年歴史的 #土窑 ,現被政府谕令 原處原樣保留,不得拆除 。據聞全柔佛就只剩這兩座 。(下圖)





完全以泥巴製成的 土窑 .


娘娘記敍:

" 這兩座废弃60年的土窑,州政府不允许铲除,说是有历史价值。

现在已经没再用土窑了,用砖窑。制作砖窑的师傅是马来人,全柔佛州只剩一位师傅了。

听说从前柔佛州有三处炭窑:丰盛港、马赛、振林山。如今只剩下振林山还有炭窑,前两者因州苏丹在80年代收回了土地权故无法永续经营,此处据悉土地权是私人拥有的,不属于州苏丹,所以才能硕果仅存。"



土窑,遠觀圖.





地基材, 甚麼又是地基材?


娘娘記敍:

" 这些较为细长的红木(红树林),是供屋业打地基用的,适用于土质较软的地区,据悉红木在泥土里历经数百年也不会腐烂。"



很感謝老同學這次領路參觀 和 詳細的解說, 讓我們夫妻俩長見識了 .


延伸閱讀


霹靂 十八丁 製炭厰 炭窯之美




柔佛 峇株巴轄 海墘街 扣肉炒米粉




老鄧游記 開站以來的瀏覽人數
Home Remedies For Wrinkl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