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9 June 2016

柔佛 振林山 熱情不減當年的老同學相伴的旅行

       今日(2016年6月7日)在振林山,得一老朋友相伴而行。

       我們 從 1老朋友帶路的 ‪#‎碳厰‬ 開始,見識到全柔僅存的兩座 ‪#‎泥窑‬ 、 2途經 ‪#‎海番村‬ 看見一股無懮無慮的生活方式 、3到 當地最早(比振林山、新山還早)開埠的 ‪#‎泊港‬ 看看那面咸豐年間設置寫著"諸位眾神"字樣的匾额、 4到 百多年歷史的 ‪#‎振林山‬ 舊區 、5到 最火紅的南柔填海區 ‪#‎forestcity‬ 看大批大批的中國投資人在這里(打造帕斯2.0) 、6到 ‪#‎公主港‬ 體驗新穎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
       謝謝你今日的相伴,老朋友。你讓我們發現不一樣的 南柔佛;一個正如猛虎般搶先出擊的 ‪#‎南柔佛‬ 。

 民國十八年 所設置的匾額.

娘娘記敍 :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以為只有霹靂州的十八丁才有炭窯(制炭廠),原來在柔佛州也有炭窯,早期80年代以前,柔佛州的炭窯更達三處之多,包括豐盛港、馬賽、振林山,如今只剩下振林山了(為何只剩下振林山?)。

        回顧小時候讀過的地理和歷史,有哪一個章節提及馬來西亞的炭窯和制炭過程嗎?有哪一個段落敘述了振林山地名的由來以及為何中文地名與馬來文地名是如此地大 不同嗎?有哪一個篇章提及了咸豐年間在振林山就有了《眾位諸神》的匾額,以及那個年代(1853年)南來的華人供奉的為何是“眾位諸神”而不是如今南馬華 人普遍特定供奉的大伯公、張飛關公劉備三結義兄弟、觀世音娘娘或是玉皇大帝?

        當然,這些番薯國書本上沒有記載的人文地理和非主流歷史對多數人來說似乎也不怎麼緊要,會對這東西感興趣的人恐怕也不多,想要了解和探索的人更是稀少。
一個炭窯,可以學習到多少知識?

        如果帶學生來參觀炭窯,哪一些科目的老師很適合隨行?
包括炭窯建築的構造與原理、炭化過程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炭窯的歷史、炭窯廠建立在什麼樣的地理位置,當中紅樹林的生態環境如何、搬運木材的工人與河流構成的力與美/辛勞 的畫面......


        參觀炭窯,除了學生是來學習的角色之外,哪些科目的老師也很適合一起來參與?
**多得@王鐵志的帶領和講述,此行振林山之行收穫良多(包括對振林山地名的認識、黃金海馬生態環境的死亡與柔南經濟特區的發展、咸豐年間從唐山南來的唐 人在振林山遺下的足跡、60年前Danga bay的發展與被逼遷徙進入山林生活的海番、炭窯的生存與州蘇丹收回土地權的故事、振林山特有的肥美的紅樹林大螃蟹吸引了多少新家坡饕客等等。我以前只知 道很多新加坡人會特地過海來kukup和笨珍吃海鮮,不知道原來振林山的蔡記海鮮也是出名出到新加坡去的海鮮館)。
 

        上次去霹靂州的十八丁,我看的只是熱鬧,因為沒人講解所以看不出門道;這次來振林山,有制炭達人詳細的講解,長了很多知識,感謝。







衍生閱讀

柔佛 振林山 與一位話題超多的黃老先生的偶遇 始於一張志期民國十八年的匾額


老鄧游記 開站以來的瀏覽人數
Home Remedies For Wrinkl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